群藝術青年被自己新年購物清單嚇了一跳:幾乎全是些藝術家和各種領域跨界的產品,而且以實用的生活設計產品為主。他們驚訝于自己的生活消費選擇如何被設計悄然改變。
在政策扶持創新的背景下,過去一年文創行業總收入達到了6226億元。國內各大藝術和設計展正呈現出新的趨勢——將藝術與設計的邊界更加模糊化,藝術成為設計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互聯網給創意設計帶來重要機會,不僅消費者參與創造,3D打印讓設計從少數人參與轉向多數人參與甚至主導的時代。藝術、科技、品牌的交叉介入成為文創產業的新未來。
藝術成為設計的賣點
“光是設計本身的力量不足以面向未來,對設計而言,藝術便是其中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2016年上海藝術設計展總策展人、藝術家丁乙認為。該屆上海藝術設計展以“設計之變”為主題,更是將藝術與設計的邊界再次模糊化,設計出現在各種展覽上“被藝術化”成為發展的趨勢之一。
2016年上海藝術設計展策展人之一、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實驗藝術系主任馮峰認為,有一部分的設計我們很難去區分它到底是設計還是藝術,或者還包含了一些社會學的問題、哲學科技的內容,因為設計行業本身就是一個跨專業的學科,一方面聯結著科技的發展,一方面聯結著藝術觀念的變化。
藝術家和設計師的身份界限也在模糊化。康斯坦丁·格里奇2010年被邁阿密設計展評為年度設計師,實際上他為邁阿密設計展創作的是一件裝置作品——“網景”(Netscape)。作為設計師,他從事著從家具到建筑等多領域的設計,最開始引起眾人關注的,是他設計的Chiar One椅子,后來他的360°系列作品也被紐約現代藝術館列為永久館藏。
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達利的觸角跨界延伸至室內設計、家具設計、時尚設計等領域,達利的繪畫描繪了他心中的荒誕夢境,充滿隱喻和怪誕,而這又引爆了出自他手的珠寶作品一如他的繪畫,是一場瑰麗華美的夢魘狂歡,充滿令人瞠目結舌的達利氣質。更具有前衛意識的是,達利還給這些珠寶精心安裝了機械裝置,它們的奇異蠕動,盡管讓這些由寶石和黃金打造的珠寶首飾,無比的詭異和昂貴,富豪們還是趨之若鶩地要收入囊中。
“就像現在很多的品牌合作要找藝術家,可能原有的品牌設計師的思維還在原先的領域,需要有外力去推動它的發展,所以藝術與設計之間的界限越模糊,越能夠爆發新的可能。”丁乙說。
知名空間媒介藝術家、跨界設計師吳秋龑認為,未來的設計應該具備多種人性化生活方式層面的思考,形式主義的視覺風潮會進一步被具有人文傳統的藝術系統所打破。
藝術與品牌跨界潮流
奢侈品牌一直以來都喜歡各種跨界來為自己的設計尋找靈感,而在所有跨界中,奢侈品牌與藝術的跨界案例可謂最多,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等眾多當代藝術家都在名單之中。不過倒退十年,和世界大品牌合作的國內藝術家還是少數,不論是藝術創作還是設計項目,總是會招來質疑,不像如今與時尚、家居、科技等品牌跨界合作商業項目已是藝術圈流行的趨勢。
2006年,藝術家周鐵海接受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邀請為其北京店設計櫥窗,當時內地藝術圈的反應是一片嘩然,就因為他有那樣一個“中國真正意義上最純粹的觀念藝術家”的稱號,輿論對此口誅筆伐,一致認為他折腰了。
要說到近十年奢侈品牌與藝術的漸行漸近,其中一個最不能忽視的推手是Louis Vuitton。到了幾年前,Dior在北京舉行了一個大型的藝術展,邀來20多位內地頂尖藝術家以品牌為靈感去創作,外界回響已經是正面而積極。
國內對藝術跨界看法改變也受到國外藝術家影響。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被稱為設計鬼才,村上隆與LV合作設計手袋系列,以其清新可愛的大頭娃娃與色彩艷麗的櫻花圖案,屏除了經典LV老氣的感覺;他為美國人氣說唱歌手坎耶·維斯特專輯設計了小熊的封面,后來這只小熊被正式造成了全黃金色的實物在法國巴黎展出。
他認為自己在尋找藝術和娛樂之間的交集。很少有人到美術館,電影院反而更吸引人,美術館空間是種老式的媒介,這是為什么他對為大眾制作商品這么感興趣的原因。
藝術與品牌跨界產生的可能性當然不僅僅是那些設計作品。杰夫·昆斯(Jeff Koons)是一個典型案例。他從不排斥商業上的合作,經常接受富豪、奢侈品牌的定制和跨界設計項目,比如BMW藝術汽車, Ikepod限量腕表,香檳王 “氣球維納斯”限量版酒瓶,還有給希臘大富豪Dakis Joannou設計的大型豪華游艇。但隨之有媒體抨擊他是當下“以自我推銷、炒作和嘩眾取寵為生的最糟糕的藝術家”。
即使如此,在國內,藝術家與品牌的跨界已經成為當下藝術圈的生態和潮流,藝術家們變得更為主動,開始積極尋求不同的商業合作,他們希望的是和品牌一起雙贏。
“這里的品牌是一個大品牌的概念,它可能是一個機構、協會。”吳秋龑2012年在水立方策劃聚光城市公益藝術展時與官辦協會及時尚平臺合作。
地產項目跨界設計也是國內藝術家實踐較多的領域。銳居藝術酒店的餐飲傳媒基地開業要以一個藝術展的形式呈現,難點在于將純凈的藝術氛圍巧妙地植入到一個準商業空間里。吳秋龑最終營造的光的多維空間使所有視覺進入一種和諧律動的時間之中,進而引發觀者思考作品背后的意境。
吳秋龑認為藝術家在心理需求層面的期待遠大于現實,在實際操作層面總會遇到理念溝通、資金環境、合作執行等因素的多項制約。在藝術層面思考設計,在設計層面探討藝術,在運營層面去配對兩者,商業化的現狀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生活美學消費會是新興產業?
往往市場具有最靈敏的嗅覺,最先捕捉到需求的變化。去年藝術北京最大的亮點莫過于首次啟動的“設計北京”,所推出的“中國日常生活美學設計展”引發了諸多關注。展覽旨在提出藝術與設計滲透生活的可能性,探討設計的力量如何改變我們的衣食住行,推廣其中的佼佼者。主辦方表示,在藝術北京過去的9年時間里時機一直不夠成熟,在近些年的宣傳和教育下,大家普遍對消費設計品有所了解。
由官方主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也變得更為親民,2015北京國際設計周增加了“設計貿易”板塊,設立“生活美學體驗區”、“國際品牌體驗區”、“美食設計體驗區”三大體驗區,拉近人們同設計之間的生活體驗。
而更早在兩年前,佳士得上海秋季藝術品拍賣于全球首次推出最新品類——“中國當代設計”,20件當代家居、陶瓷等設計作品反響熱烈,全部被買家相中拍走。佳士得有關負責人認為,中國當代設計的出色表現源于對“設計領域的強勁需求和市場成熟度,以及藏家對中國文化根源的重新關注及審視”。中國當代設計將現代美學和當代生活方式注入中國傳統手工藝,符合藏家對于“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理念的追求。
生活美學設計作品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價格,在各種藝術展覽上人們發現,很多藝術品他們都買不起,但是也有很多的設計品,價格不高,普通人也能享受得到。當然,也有大牌設計師高品質材料設計的較昂貴的作品。
其實很多設計大師也熱衷于跨界設計一些大家消費得起的單品,比如因為“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鐘愛,華裔設計師吳季剛(Jason Wu)一夜之間聲名鵲起。如今,作為Hugo Boss旗下Boss系列女裝藝術總監的他,同時也和時裝毫不相干的領域做了跨界合作,與馬爹利名士聯手發布了其個人限量版。Jason Wu展現自己的時尚創想思維,將黑領結元素作為靈感,融入到此款限量版的包裝。
業內人士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國內文化產業中的80%將會與數字文化產業有關聯。網絡化時代讓設計與普通人的生活、年輕一代的關系發生變化,設計的好壞開始影響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選擇。人人都可以參與設計的時代。這是互聯網所帶來的重要機會,有了3D打印的興起,把設計變成制造的過程變得非常便捷,設計可能從少數人參與轉向多數人參與甚至主導的時代。
吳秋龑認為,也許生活美學相關的藝術設計作品將是未來的文創產業的增長點,但如何挖掘當代藝術的東方美學,繼而讓本土的“現代設計”向“當代設計”真正轉型是一個要突破既定方法論的創新領域。這個“創藝”的奇點更需執行層看清產業中的即時回饋心態與長遠戰略理想間的交集點,從而從容地面對一些新的文化力量慢慢成長,才能在某一時刻突然爆發產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