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你最想窺探”職業排行榜的話,設計師估計多半會排在這個榜單中,而且很可能還在Top 10里面。知乎上關于設計師的提問也是五花八門,比如“知乎的設計師是不是左撇子”、“設計師的一天都是怎么過的”等等。
呂奇晃試圖在知乎上回答后一個問題,但他寫一半又刪掉了。他覺得每天都不一樣,很難去定義“典型”的一個工作日。他是IDEO上海的交互設計師。這是一個業內比較出名的國際性設計咨詢公司,在中國約有40個員工,中國籍和外籍員工各占一半。同事們也都來自不同的背景,比如數字技術、社會學研究、視覺設計、商業咨詢、生物學家、記者、產品與工業設計等,也正是這種多元化吸引了Gregory Perez、Ducan Turner、徐楠茜和趙彥君的加入,他們都認為多元意味著新鮮和啟發。
你可以從《第一財經周刊》這次采訪的5個設計師身上看到他們做設計的價值觀,和對靈感的定義。而徐楠茜和趙彥君在不同階段對設計的不同理解,Turner從創業回歸到產品設計師之后對于成就感的體會,也會讓你看到一個設計師的“進化”。
之前沒想到的一點是,當被問及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時,幾個人都沒有太多想法。如果硬要說的話,那就是比現在做得更好。或許對于設計師來說,一切都最好別提前規劃。
呂奇晃:靈感出現得越來越有效率
呂奇晃覺得,在這個時代身為設計師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不管是商業、技術還是生活,都被設計深深影響和改變著。“5年前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只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強烈。”
在2010年加入上海IDEO之前,呂奇晃在臺灣、舊金山以及洛杉磯都擔任過設計師。“和現在相比,原來做的還蠻傳統的。”他覺得自己以前只能算是個平面設計師,但對于轉做交互設計,他卻并不覺得很突兀。他一直都對技術感興趣,也有編碼的能力,在技術和設計之間,他最終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不同的是之前他追求做追趕技術潮流的設計師,現在他更懂得問自己“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才是技術。因為交互設計的目的是好的用戶體驗,而不是多高的技術含量。
在IDEO工作的4年時間里,他最喜歡的案例是為華為的一款企業通訊與協作軟件產品做設計。“從產品策略開始,很多決策都是我們和客戶一起做的。”他很喜歡那種參與感。不過他最得意的是2012年在IDEO辦公室為復旦大學產品設計專業學生上的10堂課,他設計了一個Pecha Kucha的環節,這是一種創意分享模式,要求每個人在6分40秒的時間內通過PPT講完自己的Idea。“我要分享給年輕人的是,作為設計師,清楚而高效地傳達信息很重要。”
呂奇晃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產生靈感的方式。受一個同事影響,在養成隨時隨地把自己看的和想的都畫出來的習慣之后,他覺得靈感出現得越來越有效率。“看上去是突然之間出現的,但它一定跟你的生活經驗相關。”他覺得身為設計師應該、也必須要體驗很多東西。